2023年06月01日 农历癸卯(兔)年四月十四 新闻热线:0833-5657700 | 内容举报:0833-5656321 | 报料平台

创建天府旅游名县|夹江千佛岩:江畔胜境,万象庄严!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2年10月10日 点击数: 8186

夹江千佛岩景区位于夹江县城西3公里“两山对峙,一水中流”之处,与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紧密相连。夹江千佛岩石窟现存2470尊、162龛摩崖造像,作为唐代文物,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。

(夹江千佛岩景区)

“胜境异诸天,斜阳古渡边。临岩思勒马,漱石枕流泉。”齐白石之师、书法家张伯英曾诗意概括千佛岩的千年身世、绮丽之景,其墨宝至今镌刻于景区崖壁之上。 

承载百姓祈愿,经受历史考验,扛住自然风霜,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千佛岩,以独特的石刻风格,珍贵的文物价值,铺展出令人遐想万千的智慧史卷。

极具艺术价值的“民间史镜”

“千佛岩像是一面史镜,它源自民间,映照出老百姓的生活百态。”提及千佛岩,夹江人如此评价。

千佛岩的选址并不“随机”。据清康熙二十三年《重修千佛岩记》记载,两千年前秦惠王设置蜀郡时, 从陕西泾水流域迁徙万户秦民入蜀居住。秦民们初来时,思念家乡清澈的泾水, 在领头官员的指引下,饮下青衣江水,心旷神怡,乡愁得到安抚。由此,千佛岩的前身便有了“古泾口”的美名。

作为“古泾口”,频繁的商贸往来催生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,进入唐代后,此处成了百姓自发建造石窟寺摩崖造像的理想之地,“古泾口”之名遂逐渐被“千佛岩”之名取代。

(曾在清代做补色修复的古弥勒佛石刻)

千佛岩石窟佛像大者逾丈, 小不盈尺, 有的一龛一佛, 有的一龛多佛,保存程度不一。其中,有一尊高3.46米、宽2.4米、径深1.4米的古弥勒佛造像,其体积与保护程度,堪称千佛岩之最。“鼎盛时期,千佛岩佛像达到上万尊,其中,这尊佛像在清代被补色修复,风蚀程度也较弱,是因为它和乐山大佛类似,外部曾有一座木质八角亭‘护体’。”景区讲解工作人员王懿介绍,过去,老百姓必须入亭瞻仰。而今,在此佛像四周,还清晰可见亭楼主体“入嵌”崖壁的痕迹。
 

 千佛岩虽出自“民间手笔”,但艺术价值不可小觑。“千佛岩造像在艺术上的价值是多方面的, 除具有唐代造像的特色外, 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被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称为‘新异的盛唐体’。”沫若书院研究员周杰华曾潜心研究千佛岩造像艺术特点。

(千佛岩内,精致独特的石刻艺术)

周杰华认为,从布局上看, 千佛岩造像构思精巧, 结构严谨, 特别是一些经变龛窟, 整体布局独具匠心;从形式上看, 千佛岩造像受传统约束较少, 特别是在造像排列组合上, 有的不按佛教常规, 自由布局;从镌造艺术上看, 千佛岩造像风格多样, 有的地藏变龛采用大刀阔斧的简洁写意,有的净土变龛采用精细的工笔,有的弥勒佛的圆雕采用写真,有的力士金刚采用抽象夸张手法,特别是一些精雕细琢的女性造像, 似乎可以使人感受到肌肤的弹性。

(千佛岩景区内的五瘟神摩崖石刻)

也因出自“民间手笔”,千佛岩从不拒人千里,包容万千。记者看到,除了佛像,这里还有关羽、五瘟神的摩崖石刻,可以想象,捐金塑像的先辈们怀有多么朴素而赤诚的情感。

保护文化国保的“古今试探”

保护千佛岩,是个亘古难题,有人做得好,也有人闹笑话。
 

 “现在有些佛像没有头部,空缺部分呈规则的方形,这并不是人为破坏,反而是有人好心办了坏事。”王懿介绍,据《重修千佛岩并灵泉记》记载,清代康熙三十六年,刚上任的夹江武官王定弢前往千佛岩游览,看见千佛岩佛龛中的佛像镌造宛如神助,栩栩如生,十分感动。可不少佛像风蚀严重,尤其是佛头面容,毁蚀剥落,残破不清,于是王定弢想了个法子——自掏腰包,为佛像换头。 

他招募能工巧匠,用了近一年的时间,一龛一龛地对千佛岩那些头部损坏严重的佛像进行测量、描绘、临摹,再分大小、分类型制作陶瓷佛头数百个。事成之后,王定弢找来石匠,将那些受到风蚀的佛头凿掉,将新烧制的陶瓷佛头安嵌上去,再聘丹青对其进行彩绘修饰。

(部分佛像曾经的陶瓷佛头早已遗失)

史料记载,如此“换头工程”确实令佛像“俨然生气,足壮山川之观”。可比起红砂岩,陶瓷更脆弱,保护不当易脱落,还得防盗。没有意外,百年之后的现在,这些无首佛像再没能告知世人它们本来的模样。

(清代夹江县令王佐刻石告示,行之有效)
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武官那般“天真”。清代嘉庆二十年,夹江县令王佐刻石告示:“禁止上下一带开厂打石,如违严究。”

(此处为东风堰穿山渠)

1930年,当东风堰灌溉工程第二个取水口开凿时,设计者亦小心翼翼地通过穿山堰的方式,悉心保护千佛岩,未对文物造成丝毫破坏。而今,堰渠水声汩汩,如泉眼般生动。

 实践证明,“静态保护”行之有效,可这只能抵御人为破坏,自然的风雨侵蚀,仍待破解。

(夹江千佛岩石窟维修工程一期,已完成现场施工)

按照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制定的《夹江千佛岩石窟维修工程-前期实验阶段片区设计方案》,自2021年12月24日开始,由贵州保利文物古建有限公司施工,甘肃经纬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,夹江千佛岩石窟维修工程(一期)已完成现场施工,待验收完毕,履行相关后续程序即可竣工。

“我们邀请专业公司,按照‘修古如古’原则,对佛像进行修复。所选择的佛龛地势偏低,又在江边,龛内三尊佛像所受风化侵蚀、水汽腐蚀严重,佛头面部呈现脱落、破损状态,必须得用天然材料,才可尝试修复。”夹江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总规划师郑洪表示,文物修复必须万分谨慎,即便如此,以目前的技术水平,仍只能对佛像受损处做“微美容”,缺失部位,无法还原。 

历史,在千佛岩处留下了诸多痕迹,除了万象庄严的摩崖石刻,景区内还存有拴马石、嘉阳驿道。《嘉定府志》“赋役篇”载:“宋熙丰年间,茶马大兴,峨眉白芽,当时甚珍之,地经夹江的嘉阳驿道。”如此,嘉州茶香,途径千佛岩,飘至茶马古道。

“千佛岩是夹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,亦是当地最具盛名的景区,保护她,任重道远。”修复“试验田”的成果虽还未有定论,但给了郑洪满心希望。

主办单位:夹江县融媒体中心 承办单位:夹江县网络舆情中心 制作单位:夹江新闻网站制作中心

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夹江新闻﹑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夹江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,禁止下载使用。

电话/传真:0833-5657700 E-mail:xbcd@xbcd.net

蜀ICP备2021025477号-2 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备案:川新备 06-100048

川公网安备 51112602000106号